返回

新宋1138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六章 新学开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奇书小说 www.qishupu.com,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这段时间,自从李奇被朝廷罢官后,李奇就感觉特别闲,不是身体上的闲,而是心理上的闲。

以前李奇虽然大部分时间也都只是在学院教书,但是却还管理这军器监和编写百科全书的一些事物。现在被罢官,所以这两项事物也就轮不到李奇插手了。

关于百科全书,李奇已经把基础物理化学数学医学等等都编写完成,至于后面的精深部分,就得靠社会科学的慢慢发展来补足了。

而军器监,李奇已经经过了大幅度整顿,不只是弩坊署,自从他接手军器监后,他就对所有工匠以及制度和技术进行了改革。李奇被罢官后,新军器监的监令听说是直接提拔李奇培养出来的王举。

王举在李奇当弩坊署署令时,就经常请教李奇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在李奇当上军器监监令后实施改革期间,一直都大力支持并勤加讨论学习,很受李奇看中,在李奇被罢官后,李奇向老师秦桧推荐了这王举,在李奇离职后王举对这军器监管理的倒是井井有条。

军器监和翰林院的事情突然都没了,就只剩下了军事学院和新学学院的事情。军事学院因为航海分院的大部分学生都向北美出发了,所以课程也就简单了很多,这让李奇有了很多空闲时间。

这天,钱塘江边一片厂房再次竣工,一架架水力水车被架上了水泥钢筋做的支架。厂房里面的机器也进行了组装,然后就进入了紧张忙碌状态。

写作工厂正是李奇组建的《纺织机器制造厂》,现在李奇离开了军器监,所以他也就不能在滥用职权来帮他制作纺织机了,不得已他只能自己组建机器厂。

为了不影响纺织机的制作,为此李奇还动用老师秦桧的关系,从朝廷军器监挖了上百熟练工匠,给这些工匠,李奇开出来巨额的工钱。

纺织机器厂,大概需要上千各类工人和管理人员,所以这些都只能从民众中招收。

话说要依赖水力的行业越来越多,临安周边的水域基本上都被先开的人霸占了,朝廷的军器监,就霸占了大部分水力充沛地区,还有那二十三家纺织厂,其中也只有十三家是在临安,其他十几家都处在其他地区,比如钱塘县,余杭县等等周边县市。

这座纺织机器制造厂,李奇也是花了很大代价从朝廷手中盘下来的地方,此时临安周边的水域河流,适合建水力工厂的地方还真不多,所以这里根本就不适合发展工业,要是放在长江流域的话,那就大有可为了。

除了纺织机器制造厂之外,李奇以后还会建很多工厂,所以他决定要把工业中心转到其他城市,至少蒸汽机还没有研制出来之前,想要在临安地区大搞工业是不现实的。

对于蒸汽机,李奇已经在百科全书上提出了设想和理论,后来在军器监也把这件事情和一些属下工匠说了说,李奇发现其中张老三张磊张兵三父子对这蒸汽机非常有兴趣,所以就专门给三人一些知识理论和金钱上资助,让他们投入到了蒸汽机的研究制作当中。

原始的蒸汽机,在李奇看来还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原料和精加工机器,很容易就能够制作出来。

不过目前蒸汽机的制作难就难在精加工和材料上面,李奇甚至都为蒸汽机设计了图纸,但是蒸汽机的材料很多都需要解决,比如耐高温钢铁,比如密封材料等等。

而精加工那就更成问题了,李奇设计的零件,就算有材料,他们也只能先进行粗加工,然后用手一点点的打磨,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投入很多时间来研究制作。

加工什么的都可以用人力来慢慢解决,大宋什么都不缺,更不缺熟练的工匠。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材料的研制。

蒸汽机是工业的心脏,只有有了蒸汽机后,国家的工业力量才能够快速腾飞。李奇已经准备亲手组建一家《钢铁材料研制中心》,到时候相信很快就能够取得突破,那时候不管是蒸汽机也好,加工机械也好,都会取得相当大的突破。而且等以后新学教育出了足够多的专业人士后,大宋的工业就会真正的腾飞了。

绍兴十年七月十五,经过几年的策划和宣传,新学教育已经准备就绪,新学的老师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也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天,正是新学招收学生的时刻,五岁到十五岁的孩童都可以报名参加。

为了这一天,李奇付出了太多太多,光是建设学院的基础设施,就花了好几十万贯,之后的装修和采买教学工具与学习用品,就又花了出不多五十多万贯。

新学教育的建设,倒是让很多人都赚到了钱,比如学院建设,红砖和水泥砂石就差不多养活了好几万工人。之后的桌椅,李奇把采购单交给了吕家和一些实力不错的作坊,让他们赚到了不少钱,每家作坊为此都扩招了不少工人。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样样都不能缺少,此时学校的仓库里,就整齐的摆放了好几大仓库的笔墨纸砚。

为了节省纸张,李奇还向很多木工作坊订制了几十万块小黑板,以后上课很多学生都将用小黑板加粉笔代替,这样就能够节省很多笔墨纸砚。

为此李奇还建立了粉笔制造厂和鹅毛笔和毛笔的制作厂以及,墨水厂。这些厂都招收了大量工人,以后随着新学的推广,这些工厂可能还要扩大。至于教学用的纸张,李奇则是向外界采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赵嫣儿家的造纸厂提供。

自从新学开始建设的那一天,李奇就没有忘记宣传,从各个街头的小广告,再到各个勾栏瓦市的节目栏目打广告宣传。再到大宋明报上,都有关于新学的宣传。

在宣传中,李奇介绍了读新学的各种好处与优厚条件。其一:五岁到十五岁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读,如果超过十五岁则要缴纳一些费用。

其二:孩子进新学入读,学校会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伙食和每个月几十文钱的家用补贴。

其三:孩子学业有成后,学院负责为其找一份月薪不低于三贯的工作,多者甚至月薪十贯百贯都不成问题。

其四:成绩优异的孩子,还有可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从而进入官场…………

对于种种条件,不可谓不吸引人。第一条免费入读,对那些想让孩子学点知识却又没有能力的家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第二条为孩子提供免费的三餐,每个月还有几十钱的生活补助,这对那些穷人家庭有着致命的吸引了。孩子太小的时候不仅不是劳动力,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拖累,而现在不同了,只要把孩子送到新学,不仅孩子能够学到知识,还少了一个吃干饭拖累,孩子每个月还有几十文的家庭补助,几十文对于那些穷人家庭来说并不是一笔可有可无的费用,而是有时候能够救命的钱财。

第三条孩子学业有成,学院负责为其找一份月薪不低于三贯钱的工业,这个条件可以说能够吸引所有孩子家长,甚至很多家长还得为此疯狂,月薪三贯是什么概念?现在的大部分百姓,年收入都不一定有两贯钱,何况是月薪三贯以上了。

第四条那就更吸引人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甚至能够进入官场,这可就不得了了,在所有人看来,能够考中举人,都已经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事情了,而进入官场的话,那可就是烧了八辈子香都求不来的好是,属于祖坟冒青烟的那种。

入新学有种种的好处,临安城甚至周边的很多县市百姓家庭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在第一周的大宋明报公布新学的开学时间后,在开学的前一周时间,临安城就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孩子以及家长。有几个甚至是听到风声后从南湖甚至北湖行省赶来送孩子入学的家长。

此时准备去学的除了临安本地百姓的孩子之外,大部分都是周边县市的孩子,这段时间云集于临安城,使得临安变得极为热闹繁华,很多家长甚至因为在临安找不到落脚处,所以干脆直接睡在大街上。

新学开学这一天,新学的周边一大早就已经挤满了前来入学的孩子和送孩子入学的家长。鉴于刃太多太拥挤,李奇怕出踩踏事故之类的事情发生,所以派出了军事学院的所有学院帮忙维持秩序。

由于人实在是太多,最起码有几十万人,最后甚至朝廷都派来了几千兵马司的军队维持秩序。

早上八点左右,新学学院的八个大门同时打开,所有学生和家长都被带到了早已准备好的操场上,然后上千名教师分成上百组开始登记前来上学孩子的姓名年龄以及家庭等信息。

一天下来,学院就招收了超过十万学生,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准备入学的孩子没有登记,估计明天甚至后天都还要招收十几二十万学生。

李奇建立的新学,面积是后世清华大学的几倍,清华大学都能够容纳超过十万学子,可见现在这所新学能够容纳学生数量的恐怖,挤一挤上百万人同时去学都不成问题。

新学学院修建了快三年时间,动用了超过五万工匠,投入了几百万贯巨资,几乎让李奇赚的所有钱都投入了进入。

这所学院的面积是大宋皇宫的五六倍,加上皇家军事学院的话,相比小半个临安城都不防多让。进入学院后,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个城市一般,而不是一座学院。

在新学学院中,教学楼就有上千栋,有超过五千间教室,还有图书馆食堂宿舍实验室等等,图书馆计划就有超过上百座,食堂是按照每一千人开设一个,按照这次招生的数量规模,就得开设超过三百多个食堂。宿舍更是不得了,比教学楼还多,差不多有两千多栋上万间宿舍。

李奇此时在整个临安甚至南宋都已经是大名人了,原因就是这座超级规模的学院,花了几百万贯啊,想不出名都不行。虽然很多人对他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但是不妨碍所有人对他的敬仰,很多百姓提到李奇时,都会说一句:有钱就是任性。

听说这句话还是李奇在梁园棚当导演时流传出来的。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