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吕后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出露峥嵘(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彼女能因一纸未经核实之言而诛戮昔日恩人,此乃常人所难企及。然吕后杀韩信之时,却无半分迟疑,足见其身上政治铁娘子之风范,决断与严酷已露锋芒。既除韩信,则吕后之矢又将指向何人?

至于晨曦之乱,又牵引出另一位汉朝功臣彭越。彭公于当时受封梁王,其治下之地,即今之齐鲁疆域,虽非极广,然其地处要塞,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彭越,楚汉争霸之际,乃刘邦之辅翼也。其人功莫大焉,三度建奇勋。汉兴三年,首绝项籍粮道,迫其归巢,遂使刘氏一举拔成诰。复于汉兴之四载,据外黄、隋、炀十七城,再迫项籍回援,刘氏因得以二举取城。至汉武年际,又何为垓下灭项籍?故彭越者,于楚汉交锋之际,实为刘氏之最直捷助矣。

然晨曦之叛,何由而引彭越入局乎?盖因刘氏亲征之时,朝命彭越出兵,而彼仅遣部将,未亲赴战阵。刘氏闻此,怒不可遏,遽遣使斥责。彭越受斥之后,心怀惴惴,正当此时,梁国中起二变。一者,刘氏震怒之下,彭越欲赴京师请罪,以释前嫌。而其麾下大将沪泽谏曰:“若往,是趋死路也。”彭越于是踌躇不决。此时,梁地又生一事。泰普,即掌车马之官,今之交通厅长也,因罪遭彭越所欲斩。泰普遂逃至高祖处,告以彭越与胡喆通谋反。高祖借此机缘,密令捕快捉拿彭越,彼尚未备,便为高祖所擒。

既获之,高祖对彭越之法,如韩信一般,步步为营。首废其王位,次流放巴蜀。然彭越行至陕西途中,恰遇自长安往洛阳之吕后。彭越逢吕后,犹如遇亲,急诉己冤。吕后闻之,曰:“善,汝随我归,吾当助尔。”遂将已发配西行之彭越带回。

回朝后,吕后谓高祖曰:“彭越乃壮士也,若置之于巴蜀,其若反,奈何?不若诛之。”高祖作何回应?史册未载明言,然录其后事。吕后巧设陷阱,令彭越门下客告其谋反,法官遂判其有罪。继之,施行两大酷刑于彭越,一乃灭三族,父母妻室无一幸免;二乃制肉酱,将彭越尸身剁细,分赠天下诸侯,且命其亲口品尝。有朝臣监督,确保诸侯王亲自食之。若彭越魂归四川,或许能延年益寿。

然彭越误信吕后,以为得救,不料遭逢祸星。彼向吕后诉冤,其理由有三:其一,实则无罪,未有叛迹,较韩信更为冤枉。读《史记·槐荫侯列传》,韩信有叛志,而彭越传中则无。其二,彭越不识吕后非普通皇后,以为求情可脱罪。其三,彭越缺乏政治远见,不察时局,遂致祸端。嗟乎!彭越若早知其与刘邦之交,竟成绝响于灭项之后,历史之车轮转至分岔,彼决不再向吕后俯首哀求。是以,彭越终遭夜袭之祸。观此吕后,在汉兴十载之间,竟连诛两员开国功臣,韩、彭二将,皆系建国之柱石,而终归黄土。故今人言吕后残忍,以斩韩、杀彭、屠戮开国功臣为最着之佐证。

且夫吕后者,皇后也,非天子,本无权干政。然其何以后宫之主,亲裁朝政,致令韩、彭二将丧命?其在大肆诛戮之际,大汉皇帝刘邦,又何在?何以吕后行刑如流水,竟无一阻手碍脚者?

窃以为,其中关键,在于吕后深谙利用刘邦与韩、彭间之嫌隙,此乃其得手之处。吕后洞察刘邦之心,深知刘氏天下主导之思与共治天下之局,二者间存剧烈冲突。故汉祖对功臣之疑心,杀戮功臣乃时日之问题耳。此根本矛盾,即分天下与共天下也,决定汉祖非诛功臣不可。既如此,吕后之所为,可括以四字:顺水推舟。尔欲加之罪,吾便助尔一臂之力。逆流而上固难,而顺流而下则易如反掌也。

吕后者,正窥破汉祖与功臣间之根本矛盾,而因势利导。其能诛一人则诛一人,能多诛一人则绝不手软。何也?盖因汉祖与吕后之间,存有相互依存之关系。二人于处理功臣之事,可谓志同道合,但策略各异。汉祖所主者,逐步到位;而吕后则主张一步到位。如对待韩王信、齐王、楚王、怀迎侯等,皆逐步降低其地位,吕后则不假辞色,一刀斩断。二策虽异,其志则同。

又,吕后身为国母,理应退居幕后,然而彼却不甘寂寞,反而亲征前线,抛头露面。而汉祖则藏身幕后,避其锋芒。噫,夫刘邦何以允吕后行此策?吾窃以为,刘氏心中藏匿着一个秘而不宣之谜。二字以蔽之,曰“分谤”,即诽谤之“谤”,分离之“分”。诛戮功臣之举,史册定将铭记,乃至千秋万代,臭名昭著。今有人自告奋勇,愿担此恶名,刘邦岂不肯纳?退一步而言,汝替我行我心所欲,汝替我分担那历史长河中的恶评与骂名。故吾观二者相较,信乎刘邦更似老狐之狡,滑之更甚于吕后。吕后者,行事露骨;而刘氏,则圆滑如斯,乐得其人为之操刀,己则隐于幕后,静观成败。既达目的矣,且有人分担其责,何乐而不为哉?

吕后之残忍冷酷,历史上有目共见。汉室两大功臣,韩、彭二将,皆遭此女毒手,杀人不眨眼。汉帝刘邦,出于江山社稷之稳固,对吕后之辣手摧花,屠戮功臣之事,竟采默认之态。然目睹昔日生死与共之旧部,相继陨落,刘邦心中,究竟作何感想?吕后既诛韩信,史册有云:“包祖自西君之治,见信子且廉之。”刘氏自陈评判归来,抵京始知韩信心已归冥。何意哉?明吕后之行事,事前不请,事后不宣。显彼女中丈夫胆识兼备,知断无患。实则于信无怨,犹其恩主,惟揣摩汉皇深心,夫妻同心,男女并策,默契行之。故吕后敢专命,不告于夫。

闻其独断杀信,史载五字:“且喜且廉止”。首呈悦色,刘邦心中疑忌功臣之意昭然若揭。司马子长一字,解构刘氏胸臆。是喜,正吕后所准。次则略带惋惜,一代兵痴之才,竟陨于妇人之手。自此观之,彼之所以敢于行诛者,正是乘隙利用了刘邦与功臣间的嫌隙,此乃吕后敢于诛杀功臣的首要原因。其次,则为深谋远虑于政局。吾曾在前言之,吕后者,实为一贤淑之家庭主母。往昔之家室甚微,唯有刘邦、吕后及其子女数人,彼时之家,她以贤淑持之。今非昔比,吕后所掌者,乃是一大家,何谓大家?盖言天下皆属刘家矣。故吕后身为天下之主母,亦当尽职尽责,以维护其家矣。

以下,吾将举一串数字,诸位静听。汉兴十年,即斩韩信、诛彭越之年。

是年,刘邦寿六十,太子刘盈年十四,吕后则逾三旬矣。众目共睹此等年纪,可见吕后心中有所牵挂,究竟何思?乃忧家长一旦驾鹤西归,该当如何是好。在汉代,医疗条件尚陋,加之刘邦身经百战,伤痕累累。次岁,刑部有叛,刘邦疾病缠身,已不能亲征挂帅,可见其时刘邦之体魄,已是羸弱至极矣。六旬老翁,体衰多病,其妻三十余载春秋,携一四岁稚子,焉能不忧心忡忡于家族之兴衰?显然,他必须为这个庞大的家庭操尽心机。由是观之,吾等可知吕后并不赞同刘邦循序渐进之策,她认为此法过于迟缓,若途中夭折,岂不是功亏一篑?

然则,当如何是好?吕后思虑深远,超越刘邦,盖因年岁之差异,太子尚幼,仅十四春秋,她岂能不深思熟虑?那些曾与刘邦并肩作战,手握兵符的旧臣,一旦刘邦驾鹤西去,谁又能预料他们会引起何种风波?此乃难以预料之事。吕后更对刘邦之后的政治局势心存忧虑。此乃吕后深以为忧之事。刘邦或许可置之不理,然吕后则必须考虑刘邦之后的世局如何收拾?因此,她以为按部就班太过缓慢,不如一步到位,一举解决,以绝后患。这正是她对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的深谋远虑。

况且,还有一事不可忽视,即刘邦在世之时,对于那些功臣的处理。吕后虽有杀伐之心,却未轻举妄动。她在等待何机?吕后究竟怀揣何种思量?昔日汉高祖刘邦在世之时,诛戮功臣,视之若草芥。韩信、彭越等英杰,皆遭其毒手。然而,只要刘氏尚存人世,余下功臣,纵有千般不满,亦不敢轻举妄动。倘若刘氏驾鹤西归,又当如何?彼时再起杀戮,恐怕天下将大乱。故而吕后亦有此意:愿刘氏生前,由吾挥刀于前,尔藏身于后,共担天下之重。刘氏欲使台前之人分罪,吕后则望幕后之人同责。勿令我一人独承其重,实难负荷。

至于第三律,乃有意扶植也。所谓有意扶植,即指刘氏对吕后一脉之力的刻意栽培。汉初宫闱,分为三派势力。首派以刘氏为尊,连同其八子为骨干之皇族派;次派则为权势滔天之元老功臣派。尽管韩、彭二将被诛,然元老功臣一派,势力庞大,不可小觑。萧何、张良、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皆为此派中流砥柱,其势在汉初三派之中最为雄厚。

而居次属第三派者,乃是吕氏外戚一派。此乃吕后也,及其二位兄长,自然彼二兄皆已封侯矣。吕氏之亲族,出一皇后,又出二侯,其数寥寥。此脉之势力,自是稍显薄弱。然汉高祖刘邦,在其晚年筹谋深长,实已布下诸般安排。

彼时,刘邦有意扶翼外戚七派、魏弃一派之力,虽然当时未为强盛。欲令吕后壮七派之势,使其势足以与功臣元老匹敌,乃至相抗。此乃示,汉祖于身后事之布局,握一总纲,名曰权力制衡。欲使三派之力互相牵掣,而尤重外戚与元老功臣,此两派之力须得相若,方能彼此制衡。且需令此两派生有龃龉。

实则,刘邦命吕后诛韩信、灭彭越,无非激化两派之矛盾。倘若吕氏外戚与元老功臣两派纷争,吾等思之,谁将从中得利?自然是刘氏皇族无疑矣。故此,在汉高祖刘邦晚年之际,他力挺吕后,诛韩信、诛彭越,乃是深思熟虑,有意扶植其权势,令彼之派系壮大强盛,足可与功臣元老相抗礼,终使刘氏皇族成为最终之赢家,得益最厚。此乃高皇之谋画也。此一安排亦令吕后胆大妄为,肆无忌惮地翦除开国功臣,盖因她深感有高皇之庇佑于背后也。

故观之可见,于高皇末年,吕后凭藉高皇之提挈,在朝堂之上迅速崛起,于剪除开国功臣之斗争中,初露锋芒。而随高皇之驾崩,吕后已高举之屠刀,又当挥向何人之首?且听下回《吕后之争权》,细说端详。

高皇即位未几,即立吕后之子刘墉为储君。然而,当一女子现,高皇忽生易储之意,欲立此女之子为太子,以对抗吕后。面对此挑战,吕后将何以应之?此女能否成功?河南大学王立平教授,将为您娓娓道来,汉代风云人物吕后之权位争斗。

中秋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5日到9月17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