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已经过去,这一年被业界公认为承前启后的分水岭,是华夏互联网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交接之年。

同时也是合并大年,资本市场的整合大戏接连上演:

先有百度外卖和美团的合并——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携手共进;

随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合并——彻底改变华夏网约车原本的市场格局;

携程和去哪儿合并、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无不印证着“分久必合”的市场规律。

以传统BAT为首进行的商业化布局和落子,也渐渐让另一股博然不同的互联网势力显现出原本的样貌,那就是‘彼岸号’商业联盟。

回望华夏互联网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模仿借鉴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国内互联网企业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令新浪、阿里、百度等企业最初对标雅虎、亚马逊、谷歌的时代已成往事。

如果说10年之前华夏互联网企业是从学习到借鉴,再到思考的时期。

随着4G技术的商用普及,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成为一股新的势能,催生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具有华夏特色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影响并改变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社交重构人际关系,移动支付改变消费习惯,短视频重塑内容生态,共享出行优化城市交通.

这些创新不仅赶超国际同行,更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模式”。

现在华夏互联网企业已经发展到从跟随到创新发展,再到超越的全新阶段。

从去年开始,敏锐的观察者已经发现,一些企业在消费互联网阶段所积攒的“圈地挣流量”、“烧钱抢用户”、“补贴占市场”这些无往不利的招式,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在客户个性化、应用碎片化、标准多样化等等高标准下,相应也提高了企业打造产品的要求和门槛。

互联网下半场的主题已然明晰: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互联网企业需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历史节点,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拉开帷幕。

华夏互联网开始进入下半场,也开始迎来深刻变革.

P2P网贷行业在2015年初延续着狂飙突进的态势,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但潜在风险已开始显现。

截至15年2月,全国正常运营的P2P平台超过1600家,单月成交额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行业年化综合收益率仍维持在15%左右,远高于传统理财产品,吸引大量投资者涌入。

然而盛融在线、里外贷等平台的接连暴雷,为这场狂欢蒙上阴影——过去三个月已有近百家平台出现问题。

尽管去年在互联网大会后,上面提出“四条红线”,央行也在今年1月表态将“规范互联网金融”,释放强化监管信号,但具体监管细则尚未落地,行业仍处于无门槛、无标准的无序竞争状态。

让该行业依然在灰色地带狂奔向前。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革命正在酝酿。

在新能源车市场,去年就出现在国内的特斯拉虽然市占率不到2%,但其高端品牌形象已确立。

加上2月份宣布将对Model S降价30%,将来到65万的售价区间,市场一片看好。

通过数据统计,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用户群体科技新贵与投资人士占比超60%,京沪深三地销量占全国75%,因此有媒体称特斯拉为电动车界的“苹果”。

特斯拉Model S也成为国内最畅销的进口电动车。

国内这边,年初易车的李斌想把起家业务卖个好价钱,但先后找了几家头部企业都遭拒之后,开始筹谋自己的造车计划。

这位投资了30个上下游的汽车产业链,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汽车人,最后打算自己造车,也只有自己造车才能打破对4S点的严重依赖。

令人意外的是,当他把造车计划书递给投资人时,他反而得到了来自彼岸创投、京东、顺为和高瓴资本每家1500万美元的投资,剩下资金由李斌个人兜底,总计1亿美元,成立蔚来汽车。

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就在蔚来筹备期间,去年10月某天晚上在国贸一家咖啡馆,李斌见了一个女人,这人原本是向他引荐一名汽车设计师,结果这名汽车设计师当时正打算创业,想要做一款颜值高、智能助力的单车,想要李斌投资。

李斌听完不置可否,反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能做一个手机扫码随时骑随时停的单车,为用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岂不是很酷,不过这个汽车设计师对此提议兴致缺缺。

一看这样,李斌扭头问向旁边的女人,“要不你干得了?”

这个名叫Mobike(摩拜)的项目就这样诞生了,而负责这个项目的女人,就是辗转多家担任汽车记者的胡玮炜。

同月,ofo的戴威也获得了共享单车创业项目的第一笔100万的融资。

这样从共享单车到新能源汽车都有涉猎的李斌,第一个想要找的合作伙伴就是,蔚来另一位创始股东也是他的好友:李想。

作为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造新能源电车的想法,心比天高的他婉拒了跟李斌搭伙蔚来的想法,而是自己出资,联系了明势资本,也弄了1个亿,成立的理想汽车。

而日后将与他们并称“蔚小理”的何小鹏,此时还在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的位置上,还在跟UC浏览器国际化和阿里移动生态布局打交道。

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当李斌、李想等人埋头造车时,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正以一场华丽的表演,将“造车新势力”的概念推向**。

早在今年1月4日,一封题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颠覆》的内部邮件在互联网圈引发地震。

邮件中,贾跃亭先是预测了乐视在15年的营收预计打造230亿,并透露乐视电视的全年销量预计达到300-400万台。

随后笔锋一转,近半篇幅以近乎悲壮的笔调描绘乐视造车的壮美蓝图:

“.早在13年,针对是否造车,公司高管发起过一次投票,结果大部分人都表示坚决反对,因为投资极多、难度极高、风险极大,三极问题甚至有可能会拖垮整个乐视,当时我妥协了.

但到了现在,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去做,只要能点燃更多人的梦想,只要能点燃华夏新能源的造车梦,即使乐视造车会让我陷入万劫不复,我也会义无反顾!

即便最终我们造车失败,‘乐视造车’也会激励我们的同行们,必将带动更多同行加入互联网电动汽车的产业中来,大大缩短该产业的发展周期,就像我们引领并改变了华夏互联网电视行业一样。

从现在定义未来是不可能做出颠覆性的产品。

乐视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先从未来定义未来,再从未来定义现在,只要有人有这种预判未来数年的前瞻性意识和大局观,就会在未来互联网的市场上无往不利。

我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刚才提出的超级汽车战略就是从未来定义未来的汽车和制造汽车的模式,当乐视超级汽车亮相那时,你们就知道未来汽车是什么模样。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

当贾跃亭这句充满“颠覆”和“窒息”论调的邮件内容被媒体披露后,迅速点燃市场热情。

更令人瞩目的是,贾跃亭提出了“从未来定义未来”的颠覆性理念,将乐视七大业务体系全部纳入造车版图。

资本市场立即给出热烈回应,邮件内容曝光当日,乐视股价逆势涨停,市值一举突破800亿。

此时陈默看着屏幕中的乐视超级汽车生态化反大战略,连连点头,手上键盘敲击不停,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乐视手机是未来汽车的大脑、乐视电视是显示系统、乐视UI是神经中枢、乐视影视、音乐、车联网成为影音娱乐系统、云平台成为智驾平台。

如果把乐视两个字换成小米,再结合彼岸的业务,两相结合。

这不就是未来小米的人车家大战略的雏形么。

陈默嘴里喃喃自语,‘生态化反’这个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新名词。

其实所谓‘化反’在词典里面根本查不到这个词,不过根据陈默的理解,贾跃亭想表达一种看似高大上实则复杂晦涩的词语-——生态化学聚变反应。

作为财会出身的贾跃亭,能想出这个词也是难为他了。

作为过来人,陈默清楚看到乐视模式的致命伤:对方所描绘所谓的‘生态化反’场景,不过是用一个又一个概念炒作在资本市场进行运作,再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整合多领域,强行捆绑不相关业务。

这点从乐视去年净利润只有3个亿,市盈率超200倍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0倍市盈率什么概念,相当于乐视如果保持现状不变,投资者得需要200年才能回本。

跟小米造车本质的差别在于,乐视是资本驱动、技术空心化、用户断层;

而小米则突然接到命题作文,背负上面的期许,砸了百亿真金白银,又是压上掌门人全部声誉、又是招技术专家,又是自己建厂,偃旗息鼓沉下心来进行研发制造,加上成本控制和用户协同.

埋头苦干的三年恰逢疫情属于天崩开局,最后还真造出名堂来了,可以说殊为不易。

不过话说回来,此时的贾跃亭在大众层面还是颇有人格魅力,不断用造车讲故事,推高股价,一边不断套现声称这些钱无息借给公司造车,形成无限循环,在“PPT造车”后,开创了“微博造车”的奇观。

可惜最终野心太大,时运不济,终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