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個王朝的兴衰总是起起伏伏。]
[除却极个别意外,开国皇帝都是一个王朝的象征。]
[本次盘点历朝功臣功绩与结局,不仅只是开国功臣。]
[在漫长王朝时代之中,总会诞生一些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之人物。]
[他们或为王朝兴盛奠定基础,或为王朝崛起贡献力量。]
[或为延缓王朝灭亡贡献出自身全部。]
[宦海沉浮,能保持初心本就不易。]
[所以本榜单也会根据功臣所处时代、当前困局、自身能力与贡献作为衡量标准一部分。]
……
朱元璋脸上笑容戛然而止。
心中自信把握,瞬息消散一大半。
急忙看向一侧朱标,紧张道:
“标儿…你不会屠杀功臣罢?”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悄然松下口气。
但目光充满复杂。
结局已经是变数,誰家没出现过几個不肖子孙?
万一…他大明接连出现个三四个。
那时,别说榜首,老幺都拿不到了。
……
“这么说来,后世子孙办的糊涂事也要算上去。”
李世民微眯着眼睛,神色认真。
这么一看,他大唐不知延续几百年。
所诞生的子孙也不知有几分本事。
“但愿朕子孙后代能有朕的一半,不,一小半气度。”
“朕也就可以笑着睡觉了。”
李世民苦笑摇摇头,深知此刻天幕的结果。
早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
从有眉目的结果,变成充满迷雾的榜单。
……
大宋。
汴京。
“想不到是按照这样方式排序。”
“这可如何是好?”
赵匡胤紧蹙着眉头,语气充满不确定。
“二哥,你这是担心什么?”
“二哥宅心仁厚,德秀更是深的你亲传。”
“即便是有后世子孙的参与,我大宋必然也名列前茅。”
“至少是前三。”
赵光义务必自信说道。
前三?
赵匡胤想了想,有些难度。
随后剧烈咳嗽起来。
想到燕云十六州。
拉紧赵光义的手,略显吃力道:
“三弟,我一直都想立你为皇帝。”
“二哥年过半百,怕是活不久。”
“天幕也说是大一统王朝,一定要将燕云十六州拿回来。”
“往小了说,这是参加天幕评比资格。”
“往大了说,燕云十六州乃是我北方之屏障。”
“所以,你登基以后一定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你可明白?”
虽然他一直想亲自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常年带兵打仗身子留下不少暗疾。
怕是没有机会时间给他征战燕云十六州。
“放心吧,二哥,我好歹也是深的你亲传。”
赵光义拍着胸脯,保证道;
“待到时机成熟,我必定御驾亲征。”
“必拿回燕云十六州。”
区区辽国,区区燕国,不过是弹丸之地,翻云覆雨间,弹指可灭。
……
大清。
御花园。
乾隆漫步其中。
“稳了!稳了!万岁爷!”
和珅谄媚一笑,连忙开始绝招。
乾隆眉头一挑,
“哦?爱卿怎么個稳法?”
“依奴才见解,以各朝功臣结局来定排名。”
“我大清断然在榜首。”
“即便是多尔衮再怎么诬蔑我朝孝庄太后,最后顺治万岁爷考虑他没有子嗣。”
“还是过继给他一個儿子,你瞧瞧,这格局,太大啦!”
“再说,各朝哪一個朝代能对一個权臣有这么大的场面。”
“鞭尸都是小的,就说那前朝……”
“更何况,在您之前,我大清那是代代明君!”
“比起那奋六世之余烈的秦朝都不遑多让!”
和珅滔滔不绝如机关枪一样拍马屁。
听得乾隆高兴不已。
“有道理,还是你会说话。”
“赏!”
乾隆喜上眉梢,刚还担心大清因为多尔衮上不去。
被这么一分析,简直没什么毛病。
……
高空之上,宏达声音传达至山川大地。
[历朝开国功臣以及王朝功臣结局第十名。]
[他出身卑微,可以说是古代出身最寒微之一。]
[也是历史上最勤勉最严苛的帝王之一。]
[可与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媲美之人,有再造华夏之功。]
[强势的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亲自废立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但他也是结束乱世一位伟大帝王,跟随在他身边猛将如云。]
[他大力惩治**,用法严苛世所罕见。]
[同时也开创出最为恐怖的特工组织。]
……
“废黜千年丞相制度!?”
李斯瞪大眼睛,不是这么猛?
第十名的皇帝都把丞相废了?
没想到吃瓜竟然吃到我的头上!
嬴政来不及高兴后世帝王以他为标杆。
目光严峻将这一行行文字仔细研读。
“大魄力啊…竟然敢废黜两千年的丞相制度。”
铁血无情之辈,只言片语中。
嬴政在脑海給此人打上一個标签。
“再造华夏之功?李斯…你可知这是何意?”
“我华夏何时还需要再造?”
李斯稍加思索后,道:
“再造华夏,其意应是我华夏在后世之中。”
“有外族之人夺取政权,夺我华夏之根。”
“乱世出英雄,应当是此人再造华夏江山。”
嬴政饶有兴趣:
“听起来倒像是一個雄韬伟略之人。”
“怪不得能跟寡人相提并论。”
“寡人倒是迫不及待想看一看此人…”
“能以不弱于寡人之姿,位于末流。”
也是…奇怪。
他突然感觉,又被冒犯到。
跟我相提并论…结果你排一個老末。
说了他可就不能说我大秦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