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天蒙蒙亮。
百官已经入朝当值,今日各衙署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内阁首辅。
二十出头的年纪担任内阁首辅,一名监察御史坐火箭一样升迁,天子是在发什么疯?
虽然内阁首辅的品级也不高,五品就能担任,但权力大啊!
那可是掌握票拟大权的,如此位高权重的首揆,居然让一名二十余岁的监察御史担任?
这不是胡闹是什么啊!
百官们心有戚戚然,都觉得大明快要亡国了。
很快,几名胥吏便走到各衙署,将内阁的政令通知下来了。
募捐!
要求中央七品以上的官吏,募捐一百石粮食,品级越高,募捐的越多!
听到这消息,各衙署官吏哭笑不得。
这就是你内阁首辅解决河北民变的对策啊?
河北民风彪悍,参与叛乱者数以万计,就算北直隶所有官员都捐一百石粮食,也不够吃的啊。
况且数万叛军还要平乱,只有解决了叛乱,这件事才算彻底结束。
就算粮食送过去了,叛军也未必就会停下脚步哇。
不过百官们也没将赵策的政令当回事,事情解决不了,或许都不需要人弹劾,他自己还有脸在内阁呆着吗?
……
乾清宫,养心殿。
吏部尚书杨一清正在觐见天子。
“皇上,臣错了,臣身为六部之首,廷推时没有规劝皇上。”
朱厚照见杨一清眼睛红红的,有些不理解的问道:“杨大人,你这又是闹哪一出啊?”
杨一清道:“请皇上罢黜赵策吧,黑锅臣来背,就说是当时臣决策失误。”
啊?
罢免赵策?
怎么可能?!
朱厚照道:“究竟怎么了?”
杨一清回道:“皇上可知道赵策怎么应对河北民变?”
“他在募捐啊!在筹粮啊!”
“这手段……正常人应当都不会用吧?”
“更遑论这是出自内阁首辅的手笔,这若是传出去,不是在丢大明朝廷的脸?这不是在败坏朝纲,拿国家大事当玩笑吗?”
败坏朝纲?拿国家大事当玩笑?
好好好!
朱厚照激动的无以复加,但面上还要保持平静,憋的好难受啊!
朕就知道,朕找对人了,这果然朕的卧龙先生啊!得此人,朕何愁不做大做强?
朱厚照自幼也饱读诗书,虽然他老爹弘治皇帝对他放纵,但学识还是很高的。
诚如杨一清说的那样,河北刘六、刘七兄弟造反的根源在于粮食问题。
户部余粮不多,输送不过去。
解决的办法有千万种,譬如规劝、镇压、用计、离间、用兵,你募捐粮食什么鬼?
人性是趋利的,你让中央百官募捐粮食,他们能捐多少上去啊?
这不是杯水车薪?
你这么点粮食送过去了,刘家兄弟还以为你在羞辱他们,届时不是打的更厉害了?
高!
这等睿智的操作,你内阁首辅居然能想出来?
国家交给你,朕……真的放心啊!
有你这等卧龙先生之才,这个国家朝纲,怎能不乱?
朕的奖励,马上就会到账了,大明国运会增加一年……嗯,朕的五维属性会增加多少啊?
朕的武力会不会逆天?魅力会不会增强?
哈哈哈!
朱厚照心中激动的已经不知该说什么了,但面子上还是要照顾杨一清的情绪。
杨一清是弘治皇帝留给他的老人了,是个好官干吏,也是治国能臣,按照资历,无论杨一清还是杨廷和,都可以入阁的。
可朱厚照偏偏选择了赵策,一个字,绝!
他正色的对杨一清道:“杨大人,此言差矣,自古一来,募捐也未必不是一种办法。”
“赵阁老能想到如此对策,也算是用尽了心思,说不得会有奇效。”
唔……
朕该怎么替赵策兜底呢?若是河北民变因为赵策而加剧,朕该怎么才能保住他内阁首辅的位置呢?
愁啊!
朱厚照很愁,仿佛已经预测到了结果,赵策出手,民变加剧,系统奖励到账……
但还有个关键问题,不能让朕的卧龙先生下台啊!
他必须还要在内阁干下去!
杨一清整个人都无语了。
他不知道皇上怎么了,什么叫这种办法也可能有奇效?
这不是妥妥的废招么?
这点粮食送到河北,刘家兄弟会觉得受到侮辱,那个时候振臂一挥,河北的起义军恐怕因为赵策的这一手操作,阵仗会更大啊!
“好啦杨爱卿,咱们要相信人家,年轻人嘛,要多给予一点包容。”
讲道理,你是不是和赵策有什么py交易?老夫观那赵策除了那张脸,没有哪个地方是吸引人的,为啥您偏偏就这么信任他?
“回吧回吧,朕要午休了。”
“这……哎,臣遵旨!”
杨一清摇摇头,背着手离去。
……
东暖阁,内阁值庐。
“才这么点啊。”
赵策有些失望。
他发动百官募捐粮食,规定七品以上最少一百石,可结果募捐的人寥寥无几,给的粮食也就三五十石,还名曰他们两袖清风,哪有这么多粮食捐款?
现在总共统计上来的粮食不过五千石,这肯定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最起码要一万石才能稍微解决点问题。
当然,一万石粮食也压根解决不了问题,河北起义军数万,这些粮食砸下去,还不够百姓们三个月吃的呢。
不过好在,马上就快到夏种的季节了。
唔,小皇帝那么信任自己,哎,他那么年轻,又傻乎乎的,我不能辜负他啊!
不行,我一定要完美解决这次危机!
赵策沉思片刻,厉声对外道:“去一趟司礼监!把刘瑾给本官叫来!”
“遵旨!”